法律百科吧

民法總則對意思表示有哪些新規定

隨着《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的頒佈,《民法總則》將被廢止。

民法總則對意思表示有哪些新規定

一、《民法典》對意思表示有哪些新規定?

《民法典》對意思表示做了比較完整的規定,共有六個條文,解決六個問題,它們是:

(一)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

(二)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

(三)公告方式的意思表示;

(四)明示和默示的意思表示;

(五)意思表示的撤回;

(六)意思表示的解釋。

二、法條規定如下:《民法典》

第一百三十七條 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對人知道其內容時生效。

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時生效。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採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對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該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時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統的,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數據電文進入其系統時生效。當事人對採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時間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第一百三十八條 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時生效。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三十九條 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發布時生效。

第一百四十條 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時,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

第一百四十一條 行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應當在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前或者與意思表示同時到達相對人。

第一百四十二條 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應當按照所使用的詞句,結合相關條款、行為的性質和目的、習慣以及誠信原則,確定意思表示的含義。

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不能完全拘泥於所使用的詞句,而應當結合相關條款、行為的性質和目的、習慣以及誠信原則,確定行為人的真實意思。

我們可以看出,在我國《民法典》中對意思表示一共有六個條文,分別包括很多很多不一樣的解釋。在不同情境下意思表示的內容都是不一樣的喲。

標籤:總則 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