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百科吧

民法典默示的規定是怎樣的?

在民法上,默示是一種意識表示,是與他人建立債權債務關係的一種形式,也是民法自治原則的體現。為了保證各方當事人的合法利益,在民法典默示有確切的條文規定,只允許在特定的期限下才能以默示的形式進行意識表示。

一、《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實施)默示的規定是怎樣的?

民法典默示的規定是怎樣的?

第一百四十條 【意思表示的形式】 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時,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

二、2020《民法典》是怎麼規定意思表示的?

意思表示為法律行為的核心要素,而法律行為是司法自治的實踐手段,因此意思表示意義重大。意思表示,指向外部表明意欲發生一定私法上法律效果的意思的行為。

1、意思表示的生效

(1)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對人知道其內容時生效。

(2)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時生效。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採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對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該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時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統的,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數據電文進入其系統時生效。當事人對採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時間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3)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時生效。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4)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發布時生效。

2、意思表示的撤回

行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應當在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前或者與意思表示同時到達相對人。

3、意思表示的解釋

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應當按照所使用的詞句,結合相關條款、行為的性質和目的、習慣以及誠信原則,確定意思表示的含義。

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不能完全拘泥於所使用的詞句,而應當結合相關條款、行為的性質和目的、習慣以及誠信原則,確定行為人的真實意思。

默示是一種早特定情形下可以做出的承諾表示,據此與他人發生權利義務關係。默示是與明示相對的,除此之外,還有以對話形式與非對話形式、有相對人的表示與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之分,在做出意識表示之後,是可以進行撤回的。

標籤:默示 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