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百科吧

執行完刑罰後漏罪是否適合緩刑?

一、執行完刑罰後漏罪是否適合緩刑?

執行完刑罰後漏罪是否適合緩刑?

執行完刑罰發現漏罪是否適合緩刑要看漏罪的嚴重程度,一般地,如果沒有執行完畢的,此時需要撤銷緩刑,然後對漏罪依法作出處罰之後,再與前罪數罪併罰。不過要是在緩刑考驗期滿之後發現漏罪的,這時也只能對新發現的漏罪進行處罰,然後追究罪犯的法律責任。

首先,《刑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規定,“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犯新罪或者發現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當撤銷緩刑,對新犯的罪或者新發現的罪作出判決,把前罪和後罪所判處的刑罰,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決定執行的刑罰”。從立法技術層面分析,上述規定對於新罪和漏罪兩種情形的規定是有明顯區別的。

對於新罪的表述是“犯新罪”而不是“發現新罪”,對於漏罪的表述是“發現漏罪”而不是“犯漏罪”,從這種立法表述的區別中,我們不難得出,刑法將因“漏罪”撤銷緩刑限定在“發現”時,也就是説,只要“漏罪”在緩刑考驗期內被發現,就應當撤銷緩刑。

二、怎麼樣才能判緩刑?

緩刑是有條件的對原判刑期不執行,因此,緩刑應符合下列條件:

(一)除累犯以外的所有被判處拘役以上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犯罪分子。

除累犯以外,是因為累犯是因犯罪被處以刑罰以後再法定的時間以內的再次犯罪,其社會危害性和人身危險性都較大,而其他被判處拘役以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則是犯罪情節輕微、對社會危害性不大、個人的人身危險性也不大,實行緩刑對社會穩定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二)實行緩刑的罪犯不致再危害社會。罪犯是否再危害社會,除刑法自身的威懾教育作用外,更主要的是要取決於犯罪分子自身對所犯罪行的認罪、悔罪表現和犯罪情節而定,如果犯罪分子對自身的犯罪沒有認識、沒有悔罪表現,肯定會再次危害社會,如果犯罪分子犯罪情節嚴重、手段惡劣,即使被判拘役以上三年有期徒刑以下,也不能實用緩刑,因為他們有可能再次危害社會。

緩刑實用的上述二個條件缺一不可,必須同時具備才能適用緩刑,正確適用緩刑的條件,對犯罪分子的教育改造和對正在準備犯罪的人具有教育和威懾力,充分發揮刑法的打擊犯罪、懲罰犯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