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百科吧

位置:首頁 > 税務糾紛 > 税務訴訟

税收訴訟的案件的受案範圍是什麼?

一、税收訴訟的案件的受案範圍是什麼?

税收訴訟的案件的受案範圍是什麼?

1、對於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複議機關申請行政複議的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應當先申請行政複議;對行政複議決定不服的,再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當事人税務機關作出的“徵税行為”(具體包括確認納税主體、徵税對象、徵税範圍、減税、免税及退税、適用税率、計税依據、納税環節、納税期限、納税地點以及税款徵收方式等具體行政行為和徵收税款、加收滯納金及扣繳義務人、受税務機關委託徵收的單位作出的代扣代繳、代收代繳行為)和“不予審批減免税或者出口退税、不予抵扣税款、不予退還税款”行為不服的,應當先向複議機關申請行政複議,對複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再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2、納税當事人對税務機關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先申請行政複議,對行政複議決定不服的,再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

二、税務行政訴訟的時間規定

1、納税當事人不服税務行政複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複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法院提起訴訟;複議機關逾期不做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複議期滿之日起15日內向法院提起訴訟。

2、納税當事人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3個月內提出;納税當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況耽誤法定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10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由法院決定。

三、税務行政訴訟的受理與審理

1、受理。接到起訴狀,經審查,應當在7日內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2、審理。訴訟期間,不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

(1)被告認為需要停止執行;

(2)原告申請停止執行,法院認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並且停止執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裁定停止執行;

(3)法律、法規規定停止執行。

3、法院審理例外情況

(1)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

(2)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

四、税務行政訴訟的判決

1、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判決維持。

2、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1)主要證據不足的;

(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3)違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職權的;

(5)濫用職權的。

3、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4、行政處罰顯示公平的,可以判決變更。

五、税務行政訴訟的兩審終審制度

1、一般情況下,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3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

2、當事人不服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上訴;裁定10日內。

3、法院審理上訴案件,一般應當在收到上訴狀之日起2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

綜上所述,對於税務的內容有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税務的內容包括納税項目,納税期限,納税金額等等內容。

我國的民事法律法規的規定中,税務是指跟誰有關的項目。其中包括税收,税收是指對法律規定的各項應該徵税的項目進行徵税的一種行為。税收具有強制性的特徵,我國的税收是我國的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因此我們一定注意不要出現偷税漏税的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