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百科吧

位置:首頁 > 法律顧問 > 法律

被監護人有沒有選擇權

法律1.58W
被監護人有沒有選擇權

傳統家事糾紛案件,一般是指涉及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案件,如離婚、贍養、撫養、扶養、繼承、分家析產等,現在已經涵蓋了婚姻無效、撤銷婚姻、離婚後損害責任、人身自由權、夫妻財產約定、婚生子女否認、生父確認、同居關係析產和探望權、監護權、被繼承人債務清償、遺贈撫養協議、涉外婚姻和涉老婚姻等,隨着社會轉型的凸顯和深化,家事糾紛衍生的新類型案件呈現多元化。

精選律師 · 講解實例

被監護人有沒有選擇權決定自己的監護人



    作為被監護人的子女有選擇權的。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有關規定: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對子女撫養問題,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及有關法律規定,從有利於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權益出發,結合父母雙方的撫養能力和撫養條件等具體情況妥善解決。根據上述原則,結合審判實踐,提出如下具體意見:


    5、父母雙方對十週歲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隨父或隨母生活發生爭執的,應考慮該子女的意見。


    因此,如果父母雙方對十週歲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隨父或隨母生活發生爭執的,應考慮該子女的意見。


    被監護人的概念:在我國,法律規定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這些人不具備完全的、獨立的行為能力(即承擔責任的能力),需要被監護,因此就是被監護人。


    其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指不滿10週歲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


    限制行為能力人,指10週歲以上不滿18週歲的未成人、身體有缺陷的人(聾、啞、盲人等)以及間歇性精神病人(完全精神病被歸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但是已滿16週歲並且以自己勞動作為主要經濟來源的人,不能算作限制行為能力、不能作為被監護人。


    綜上所述,你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以下這些人不能獨立承擔責任、需要監護人的監護和承擔責任,他們是被監護人:①不滿18週歲的人(不含年滿16週歲且有工作的人);②殘疾人;③患有精神病的人(無論是完全的精神病,還是間歇性精神病)。

綜上所述,如果被監護人在沒有受到任何主觀影響的前提下能夠向法官訴説自己的意願是可以被法官採納意見的,這也就意味着被監護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監護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