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百科吧

位置:首頁 > 法律顧問 > 法律常識

315新規提前知

明日施行!最高人民法院發佈的《關於審理網絡消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一)》,主要對網絡消費合同權利義務、責任主體認定、直播營銷民事責任、外賣餐飲民事責任等方面作出規定,將於3月15日起施行。

315新規提前知

 

01

簽收即視為商品質量合格?

 

最高法:格式條款無效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鄭學林表示,《規定》第1條對於“簽收商品即視為認可商品質量合格”“經營者享有單方解釋權或者最終解釋權”等實踐中常見的不公平不合理的格式條款進行了列舉,明確有上述內容的格式條款應當依法認定無效。

 

 

 

02

拆封就不能退貨?

 

最高法:不影響商品完好即可退

 

消費者在實體商場購物,可以進行現場體驗,而網絡購物通常無法做到這一點。為此,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設置了七日無理由退貨制度。而實踐中,有些商家經常以商品已拆封為由,不給退貨,這種做法合法嗎?新規有規定。

 

《規定》明確,消費者因檢查商品的必要對商品進行拆封查驗且不影響商品完好,電子商務經營者以商品已拆封為由主張不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無理由退貨制度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03

贈品可以免責?

 

最高法:免費提供同樣需擔責

 

在網上買東西,經常會附贈一些贈品、獎品,有些商品是消費者用優惠券或者積分換購,或者以較低價格換購,這些屬於商家的一種促銷手段。因獎品、贈品、換購商品給消費者造成損害,又該如何處理呢?

 

《規定》明確,獎品、贈品、換購商品給消費者造成損害,電子商務經營者也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不得以獎品、贈品屬於免費提供或者商品屬於換購為理由主張免責。

 

04

網絡直播營銷中實際銷售主體辨識不清?

 

最高法:直播平台必須標明實際銷售者

 

如今,網絡直播賣貨越來越多,網絡直播賣貨產生糾紛,該如何進行責任界定?對此,《規定》對網絡直播賣貨民事責任承擔進行了比較詳盡的規定。

 

 

《規定》第11條對平台內經營者開設網絡直播間銷售商品的情形作出規定,明確平台內經營者的工作人員作出虛假宣傳等,平台內經營者要承擔賠償責任。

 

針對實踐中消費者對於網絡直播營銷中實際銷售主體辨識不清的問題,《規定》第12條對於直播間運營者責任作出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鄭學林表示,《規定》第12條明確,直播間運營者要能夠證明已經標明瞭其並非銷售者並標明實際銷售者,並且要達到足以使消費者辨別的程度。否則,消費者有權主張直播間運營者承擔商品銷售者責任。

 

直播間運營者已經盡到標明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綜合交易外觀、直播間運營者與經營者的約定、與經營者的合作模式、交易過程以及消費者認知等因素予以認定,通過較為彈性的規定,為個案裁量和未來發展留出空間。

 

 

 

05

外賣平台未盡審查義務,需要擔責嗎?

 

最高法:要承擔連帶責任

 

最高法介紹,近年來,外賣餐飲行業蓬勃發展。網絡外賣訂餐的優勢在於其便捷性、高效性,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美食。然而,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沒有任何餐飲衞生資質甚至經營許可證,卻利用外賣平台的審核漏洞違法經營。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鄭學林表示,《規定》第18條明確,網絡餐飲服務平台經營者未依法對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進行實名登記、審查許可證,或者未履行報告、停止提供網絡交易平台服務等義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消費者有權主張網絡餐飲服務平台經營者與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網絡消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一)

 

(2022年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64次會議通過,自2022年3月15日起施行)法釋〔2022〕8號

1

第一條 電子商務經營者提供的格式條款有以下內容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認定無效:

(一)收貨人簽收商品即視為認可商品質量符合約定;

(二)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依法應承擔的責任一概由平台內經營者承擔;

(三)電子商務經營者享有單方解釋權或者最終解釋權;

(四)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依法投訴、舉報、請求調解、申請仲裁、提起訴訟的權利;

(五)其他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電子商務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內容。

2

第二條   電子商務經營者就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四項除外商品做出七日內無理由退貨承諾,消費者主張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遵守其承諾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3

第三條  消費者因檢查商品的必要對商品進行拆封查驗且不影響商品完好,電子商務經營者以商品已拆封為由主張不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無理由退貨制度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4

第四條  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以標記自營業務方式或者雖未標記自營但實際開展自營業務所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消費者主張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承擔商品銷售者或者服務提供者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雖非實際開展自營業務,但其所作標識等足以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相信系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自營,消費者主張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承擔商品銷售者或者服務提供者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5

第五條   平台內經營者出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其工作人員引導消費者通過交易平台提供的支付方式以外的方式進行支付,消費者主張平台內經營者承擔商品銷售者或者服務提供者責任,平台內經營者以未經過交易平台支付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6

第六條   註冊網絡經營賬號開設網絡店鋪的平台內經營者,通過協議等方式將網絡賬號及店鋪轉讓給其他經營者,但未依法進行相關經營主體信息變更公示,實際經營者的經營活動給消費者造成損害,消費者主張註冊經營者、實際經營者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7

第七條   消費者在二手商品網絡交易平台購買商品受到損害,人民法院綜合銷售者出售商品的性質、來源、數量、價格、頻率、是否有其他銷售渠道、收入等情況,能夠認定銷售者系從事商業經營活動,消費者主張銷售者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承擔經營者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8

第八條  電子商務經營者在促銷活動中提供的獎品、贈品或者消費者換購的商品給消費者造成損害,消費者主張電子商務經營者承擔賠償責任,電子商務經營者以獎品、贈品屬於免費提供或者商品屬於換購為由主張免責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9

第九條  電子商務經營者與他人簽訂的以虛構交易、虛構點擊量、編造用户評價等方式進行虛假宣傳的合同,人民法院應當依法認定無效。

10

第十條   平台內經營者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其向消費者承諾的賠償標準高於相關法定賠償標準,消費者主張平台內經營者按照承諾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支持。

11

第十一條  平台內經營者開設網絡直播間銷售商品,其工作人員在網絡直播中因虛假宣傳等給消費者造成損害,消費者主張平台內經營者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12

第十二條  消費者因在網絡直播間點擊購買商品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直播間運營者不能證明已經以足以使消費者辨別的方式標明其並非銷售者並標明實際銷售者的,消費者主張直播間運營者承擔商品銷售者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直播間運營者能夠證明已經盡到前款所列標明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綜合交易外觀、直播間運營者與經營者的約定、與經營者的合作模式、交易過程以及消費者認知等因素予以認定。

13

第十三條  網絡直播營銷平台經營者通過網絡直播方式開展自營業務銷售商品,消費者主張其承擔商品銷售者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14

第十四條   網絡直播間銷售商品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網絡直播營銷平台經營者不能提供直播間運營者的真實姓名、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繫方式的,消費者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規定向網絡直播營銷平台經營者請求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網絡直播營銷平台經營者承擔責任後,向直播間運營者追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15

第十五條   網絡直播營銷平台經營者對依法需取得食品經營許可的網絡直播間的食品經營資質未盡到法定審核義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消費者依據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一條等規定主張網絡直播營銷平台經營者與直播間運營者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16

第十六條  網絡直播營銷平台經營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網絡直播間銷售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未採取必要措施,消費者依據電子商務法第三十八條等規定主張網絡直播營銷平台經營者與直播間運營者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17

第十七條   直播間運營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經營者提供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仍為其推廣,給消費者造成損害,消費者依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等規定主張直播間運營者與提供該商品的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18

第十八條   網絡餐飲服務平台經營者違反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二條和第一百三十一條規定,未對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進行實名登記、審查許可證,或者未履行報告、停止提供網絡交易平台服務等義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消費者主張網絡餐飲服務平台經營者與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19

第十九條   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所經營食品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消費者主張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承擔經營者責任,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以訂單系委託他人加工製作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0

第二十條 本規定自2022年3月15日起施行。

 



     

 

 

 


標籤:新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