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百科吧

位置:首頁 > 債權債務 > 債務債權

債務人搶奪借據借條的後果是什麼

一、債務人搶奪借據借條的後果是什麼

債務人搶奪借據借條的後果是什麼

若該借條記載的金額滿足搶奪罪入罪的標準,則債務人構成犯罪。債務人搶奪借據的動機是爲了阻止債權人起訴,其實質就是逃避債務,搶奪借據得逞後,其就很有可能不再償還這筆債務,即債務人最終目的並不是毀滅借條這個債權憑證,而是透過使債權人持有的債權憑證滅失的手段達到消滅自己債務的目的。因此構成侵害他人財產的行爲,屬於搶奪罪。

二、借條的書寫要點

1.憑證名稱:借條。借條是在借貸關係中債務人向出借人出具的表明債務人有到期“還款(付息)贖條”義務的借款(債權)憑證,反映的是借貸關係,是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憑證之一。債權人憑藉條向法院起訴後,一般只需向法官簡要陳述借款的事實經過即可,債務人要抗辯或抵賴就要負舉證責任,一般較爲困難。

最好不要寫成“欠條”!欠條也是民間借貸中常用的一種憑證。欠條是交易過後產生的應付賬款的一方(債務人)向債權人開具的證明其欠款事實,同時表明開具人有到期“還款贖條”義務的憑證,反映的是欠款關係。欠條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既可以是借貸,也可以是買賣、承攬、勞資糾紛等其他法律關係,因此僅憑欠條尚不足以證明爭訟錢款的性質。換句話說,借款肯定是欠款,但欠款不一定是借款。當欠條持有人憑欠條向法院起訴後,欠條持有人必須向法官陳述欠條形成的事實,如果對方對此事實進行否認、抗辯,欠條持有人必須進一步舉證證明存在欠條形成事實。

絕對不能寫成“收條”。收條是指債權人在收到錢款時向債務人出具證明還款事實的憑證,並不對債務人產生“還款(付息)贖條”的義務。因此收條反映的是給付關係,不反映債權債務關係,相反是用來消滅債權的。以收條作爲證據向法院起訴,一般不會得到法院支援。

2.借款事由。註明借款用途能夠防止借款人用其他事由抗辯。

而對於借款人已婚的情況,最高人民法院發佈了《關於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該解釋規定“夫妻一方在婚姻關係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爲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於夫妻共同債務爲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夫妻一方在婚姻關係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於夫妻共同債務爲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援,但債權人能夠證明該債務用於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基於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因此,特別是借款數額較大時,借條上註明借款用途也能夠用於證明“該債務用於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當然,還需要其他證據加以證明)。

如果數額不大,或不寫借款事由的,可直接寫“茲向張三借款……”

3.交付方式。由於借貸多發生在熟人之間,如果借款金額小使用現金支付的,很少有人會打借條。當然,你還是可以在借條上選擇現金交付。

不過既然打了借條,最好就是透過銀行轉賬的方式交付錢款,必要時可以在借條中註明借款人的銀行賬號。發生糾紛時,有借條、銀行匯款憑證作爲證據基本上就不會輸。

由於借條屬於實踐性合同,即款項實際交付才生效。司法實踐中,涉及大額借款或被告抗辯借貸行爲尚未實際發生並能作出合理說明時,債權人還要承擔實際交付的舉證責任,如果是現金交付就很難舉證。

4.出借人。司法實踐中,未載明出借人的借條推定借條持有人即爲權利人,借款人抗辯持有人並非真正債權人的,由借款人負舉證責任。借款人以“借條上所載出借人姓名另有其人(主體不適格)”爲由抗辯的,由借款人負舉證責任。所以借條中寫不寫出借人身份證號無所謂。

同時,出借人是否在借條上簽字不影響借條的效力。

5.借款金額。借款金額應當寫明幣種。參照《中國人民銀行票據填寫規範》中文大寫金額數字到“元”爲止的,在“元”之後應寫“整”(或“正”),“角”“分”之後不寫“整”(或“正”)。中文大寫金額數字書寫中將“元”寫成“圓”也是可以的。

司法實踐中,如果借條上的借款金額出現大小寫不一致的,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和邏輯推理,一般以大寫金額認定,除非有證據證明是所借錢款是小寫金額。

6.利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對借貸利率劃定了“兩線三區”,“兩線三區”的第一根線就是年利率未超24%的(月利率未超過2%的),屬於司法保護區;第二條線是年利率36%以上的(月利率未超過3%的)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屬於無效區。年利率24%-36%(月利率2%-3%)之間是自然債務區,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支付超過年利率24%的利息的,法院不予支援;借款人已經支付的,法院也不保護。

借貸雙方沒有約定利息或對利息約定不明,出借人主張支付借期內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援。

7.借款期限。註明了還款期限的借條,訴訟時效是還款期限屆滿之日起3年,而沒有註明還款期限的借條,訴訟時效爲20年。

搶奪借據行爲是指爲乘人之危,出其不意,對借據公然使用有形力量,使他人不敢抗拒,從而取的行爲。搶奪的對象必須是數額較大的借據,至少應當達到搶奪罪的入罪標準,否則不構成犯罪,但構成違法行爲。